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平等中的首席:超越主客体的师生关系*

来源:首席财务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师生和谐相处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师生和谐相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笔者通过揭示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内涵,厘清“平等中的首席”相关概念,为教师“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实现提供合理的路径。

一、主客体关系下的师生关系

哲学大辞典中将主体定义为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和执行者,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主体总是事先假定了自我要达到的目的,并怀着这种目的将意识指向认识的对象,因此主体总是体现出自身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以及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三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存在着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优先性地位。

(一)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教育关系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尊卑关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是服从者。这种关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首先,教师有着高贵的灵魂德性,有着对善恶真假的判断力,学生虽然有着一颗爱好和求知之心,但他的灵魂德性还未成为一种现实,对善恶真假尚缺乏判断力,所以他需要向教师学习。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社会的代言人和引导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塑造的社会人和被引导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再者,“师道尊严”,传统的静态知识观下,教师被视为知识和真理的代表,对教师的尊重往往就象征着对知识和真理的尊重,只有对教师足够尊重,才能对教师所代表的真理和知识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传统的教师权威者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了师生民主平等交流的绊脚石,助长学生成为教师的服从者、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进而造成学生极易成长为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甚至成长为一种有极强依赖性的人,成长为一种丧失了主体性的人。同时,教师的权威者形象极易促使学生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进而阻碍学生与教师精神上的交流,心灵中的相遇。

(二)学生为中心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学生中心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活动中的“帮助者”。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学生学习的从属地位,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做中学”中给予帮助,并努力创设一个尽可能好的学习情境。支持该关系的论断有以下三个: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应干预其学习;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知识、进行道德的教化理应采用以学生最能接受的形式;第三,从教育的目的而言,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发展,因此教师的一切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展开。

“以学生中心”的师生观,一方面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自我意识,否定学生的受动性,是一种主观唯意志论;另一方面,这种师生关系下,教师被视作学生获取知识、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成了时有时无的帮助者,因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尊师重教的风气弱化。

(三)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

针对“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各执一偏的极端化倾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论,主张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和知识的“先知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二者不可偏废。也有学者从动态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认为“师生互为主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方都是主客体的统一。这两种学说都力图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寻找一种恰当的平衡,体现出在师生关系上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然而双主体论不仅不能解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困境,反而使教师和学生都把对方当作认识的对象而形成一种对立的状态,它不仅不能克服教师的自我中心和学生的依附地位,反而会把学生培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主体,导致学生的自我中心化倾向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形而上学思维。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都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对立关系,都存在着一方以自我为中心,主体相对于客体的优先性和主体对于客体的权力特征。这种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占有和改造,并在对客体的征服、占有和改造中凸显个体的意志,张扬个体的力量。师生关系不应建立在这种征服与占有的意志之中,而应当是平等与和谐的。

文章来源:《首席财务官》 网址: http://www.sxcwgzz.cn/qikandaodu/2020/1227/613.html

上一篇:祁希元书法赏析
下一篇:平等中的“首席”,该出手时应出手

首席财务官投稿 | 首席财务官编辑部| 首席财务官版面费 | 首席财务官论文发表 | 首席财务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首席财务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