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平等中的首席”:高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前提

来源:首席财务官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古人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

引言 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不仅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古人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说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进而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双方思想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社会使命感,而疏远冷淡的师生关系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厌倦和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削弱教学效果,引发一系列教育和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大多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加之生源比较特殊,在管理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深感压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形成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新的经济和教育形势之下,高职教师应做到角色转变,努力从教育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尊重爱护学生,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简析“平等中的首席”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对整体性,倡导差异存在;反对中心主义,强调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影响范围的扩大,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随之产生,并对课程及教师角色等教育要素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对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1] 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以其宽广的视野、独特的思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烈回应。尤其是其“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充分肯定。在当今教育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成了流行语,更被许多人奉为解构教师权威、消除主体困境的有力工具,并将教师的角色引申为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实施者及开发者。他们认为“平等中的首席”意味着解构教师权威,建构平等对话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进而把这句话引申为新课程改革的佐证。虽然这样的解读具有启发性和预见性,但把“平等中的首席”解读为对教师权威的否定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只有结合语境才能理解它的意义。[2]多尔认为“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3]显然,多尔并没有否定教师的领导地位和权威地位,而是维护了教师的权威,只不过这种权威是“内在于学生情境之中。”因为学生的年龄、生理、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发展之中,教师相对而言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平等的理念前提下,教师又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学生,而是处于“首席”地位,即师生关系首先是平等的,但在平等中师生的职责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从传统权力的中心走出来,并不意味着教师权威的消失,只是这种权威不是来自于教育制度赋予的教导地位,而是靠在教育活动中、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中,显示出的高度的知识素养和丰厚的专业学养来体现和实现的。[4]当然,“平等中的首席”这句话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翻译的困难以及错误的解读也是可能的,并且任何一种思想都深植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土壤。但不管怎样,多尔的“平等中的首席”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批评的快感,并反思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尤其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2 高职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原因 2.1 目前高职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它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感情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西伯曼曾把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分为4种类型:友好型(attachment)、冷淡型(indifference)、关怀型(concern)和拒绝型(rejection)。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是进行职业教育和科研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不仅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而且具有一些与中小学以及普通本科学校不同的特点。目前高职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沟通交流型:这种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对问题的见解基本一致,即使有问题,也能在友好的氛围中探讨解决。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但只存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 平淡疏远型:这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缺乏了解,两者的交往仅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师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对双方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目前,高职院校中师生关系平淡疏远型占了主流,在笔者对十多所高职院校师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选择此类关系的师生占了总数的86%。 冷漠对抗型: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表示不满,并在公开场合进行抵制或对抗,或经常逃课旷课,对教师的忠告置之不理,师生关系僵化,形同陌生人。虽然这种情况只占少数,但随着整个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阻碍了高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师生间关系越来越冷漠对抗,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2 造成高职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 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揭开了教师万能的神秘面纱。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知识权威;同时,教师作为“社会代表者”肩负着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性”的使命,即不仅向学生示明何谓社会要求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准则等),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典范,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5]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也对教师权威的形成构成了极大挑战。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使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垄断成为历史,并使教师原有的“社会代表者”的身份日渐消解,出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职业化倾向。因此,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消弭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依赖,这使高职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远。 教学科研任务的加重,削弱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密切交往。为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自身地位,高职院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科研任务。这使得高职教师下课后专注于个人工作,疏于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更不会像中小学教师那样课余单独辅导学生。此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审主要以可量化的科研论文和课题为主,因此,高职教师更注重投身自身的科研工作,师生之间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教师上课把内容讲完,下课就走,也不过问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和是否能够接受。而高职学生由于自卑心理和学习动机的影响,也不愿将自己的要求和接受程度告诉教师。师生之间缺少信息反馈,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维持平淡的师生人际关系。因此,教师过分注重个人发展,热衷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事物,忽视关注学生和教学效果反馈,也是导致师生关系冷淡的重要因素。 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辅导员制度的实行,造成了师生交往的困难。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高职教师担任更多班级的课程,他们无法识记众多的学生,加之师生见面仅限于每周的上课时间,这也给师生交往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教育形势的变化,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也成为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入21世纪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和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2004年的16号文件,从微观角色定位上来看,高校辅导员业务主要有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高职院校实行的辅导员制度,更是全面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这使得高职任课教师和学生产生误解,以为师生关系仅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至于其他问题都应是辅导员的职责和义务。这种辅导员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师生关系的深入发展。 此外,学生性格差异、价值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的增强及教师责任感的降低等都可能影响着高职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努力。 3 高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途径 3.1 提高高职教师素质,引导教师做好角色转换 我国自古以来就为教师塑造了“师道尊严”的权威者的形象。荀况曾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强调教师的权威与学生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政策之后,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师道尊严”。因此,在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中,教师在教育中是权威者,学生是服从者,往往是教师高高在上,张口金科玉律,学生正襟危坐,仰脸洗耳恭听,惟师是道,惟师是尊。这种传统的教师权威者形象成为师生民主平等交流的绊脚石。高职院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做到角色转换,努力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同时,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塑造人格魅力,真正尊重关心学生。只有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其所教学科方面具备应有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才能很好地驾驭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很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得到学生的肯定和支持。[6] 3.2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自卑感较强,高考失利导致的心理落差,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内心相当脆弱敏感,不愿与人接触交往。而师生关系的协作,是建立在学生好学的基础之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愿意思考,并乐于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携手并进,从而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增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因学习、感情和就业等产生的心理问题,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开朗自信的心境,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面对现实积极进取,努力改变人际交往关系,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高职院校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师生融合 高职院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高等院校应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丰富高职学生业余生活,努力为学生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健康、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应努力完善和丰富师生交往的平台。目前师生交往场所往往囿于教室和办公室,沟通渠道狭窄,方式单一。为拓宽沟通渠道,丰富沟通方式,高职院校应完善定期访谈制度、班会制度和教师接待日制度,让师生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同时针对目前90后高职学生擅长在网络畅所欲言的特点,鼓励广大教师主动接受新事物,使用如短信、QQ和邮箱等学生易于接受的互动平台,缩短与学生的代沟,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 4 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师生关系也备受人们关注。要改变以往高职师生之间冷淡僵化的关系,高职教师就应改变教育理念,努力做到“平等中的首席”,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由于文化思想产生的土壤不同,解读和践行“平等中的首席”时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盲目照搬或全盘否定。

文章来源:《首席财务官》 网址: http://www.sxcwgzz.cn/qikandaodu/2020/1227/618.html

上一篇:既是“平等”,又是“首席”
下一篇: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大会在北京召开

首席财务官投稿 | 首席财务官编辑部| 首席财务官版面费 | 首席财务官论文发表 | 首席财务官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首席财务官》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